父亲的离世,老公的背叛,双重打击,加上丧礼过后的善后事宜,诸多繁琐的细节都需要她亲力亲为去料理。
这个柔弱的小女人终于病倒了,她躺在四海旅社自己的闺房里,高烧不止。
身边只有老迈的母亲,不眠不休地照顾她。
那个短时间内让她引以为傲的老公,在后院里跟别的女人热情相拥的第二天,他送走了她的情人,自那时候开始,他的心,他的魂被情人带走了。
他不得不送她离开,因为木勇和童玉走了,她实在找不到光明正大的身份留下来,他和高星在车站依依惜别,恨不能不走。
木勇和童玉自己开车走的,童玉不屑与胡珊珊同路,胡珊珊知趣地单独赶车。
那夜之后的每一刻,灵生都发现高星和胡珊珊之间在传递着无尽的暧昧,在眼神里流动着,肢体在触碰,哪怕是小小的,细微的,灵生也能感觉到被无限的情义牵动在心里头的两个人。
仿佛一切的障碍,障碍着他们随时随地相拥的一切人和物,都显得那么不近人情。
高星自然不知道他的婚外情已经暴露在他老婆眼下了,不然他都不会随时与胡珊珊眉目传情,不然他都不会以为自己把自己的外套披在胡珊珊身上,或者亲手把胡珊珊被椅子挂住的秀发解救出来,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事情。
灵生是有意避着他们远远的,她不想在父亲的葬礼上让自己倒塌。她努力支撑着一点点消融的意志和精神,还得强颜欢笑在人群中。
她看着童玉莫名其妙要提前一天离开,她看着高星送胡珊珊去车站。
她时而恍惚,时而清晰,时而痛,时而麻木。
父亲上午下葬,高星下午就迫切地走了。
他居然没有留下来帮助灵生处理更加庞大的善后事宜,他说赶回去开会。
母亲对高星说:
“去吧,工作要紧,你已经够辛苦了。”
母亲是真心感觉到女婿的不容易,她给了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。
但是灵生无法理解,她不是不理解,是感到无法饶恕。但是她没有爆发,她什么也没有表示,只是冷淡地说:
“去吧,我自己可以。”
灵生转身就上楼关进自己的闺房里无声哭泣,哭完再出来做事情。
高星已去得无影无踪。
不回家的日子,他都在跟别的女人双宿双飞,原来是这样!竟然是这样!
灵生病得昏昏沉沉,迷迷糊糊。
母亲的身影时时在她眼前萦绕。眼前分明是那个满头银发,步履蹒跚的老母亲,拄着拐杖从她闺房里进进出出,颤颤巍巍地给她端汤送药。
可在恍惚间,仿佛就是小时候那个清瘦干净,精力充沛的年轻妈妈,每每自己有个头疼脑热的,她都会寸步不离地守在自己病榻前,衣不解带地照顾自己。
虽然身体承受着病痛的折磨,心里却是暖融融的,无限安稳踏实。
睡梦中是无忧无虑的童年。
老街,四海旅社的千金。
夏天穿粉色的公主蓬蓬裙,冬天穿红色灯芯绒小棉袄,永久不变的麻花辫,漂亮的小姑娘坐在门前看人来人往。
也被来往行人欣赏。
摊贩货郎的叫卖声,吆喝声,拨浪鼓摇晃得声音……
许许多多遥远而似曾相识的面目,盆山老街街头巷尾的赶集人。每一场开市的日子,这些面目都会出现在街上,出现在灵生的视线里,刻画在了童年的记忆里。
人在身处苦海之中的时候,会特别留念记忆中那些美好的碎片,美好的日子。
当逐渐从梦幻中清醒过来时,所有美好的画面都瞬间切断,痛苦和失望把她裹得牢牢的,无由地就泪湿枕头。
深深怀念的感情,让她沉迷在另一个世界,久久不愿出来。
为什么要长大,为什么要恋爱,为什么要结婚生子,为什么要离开家乡,离开父母?
如果可以重来,她宁愿把自己的人生永远定格在童年。此生只想要一个身份,那就是四海旅社千金的身份。
所有的欢乐全数落在了过去的岁月。回不去,找不着。
眼前只剩下冰冷的现实。苍老颓弱的母亲,冷漠炎凉的爱人,成长中的女儿,还有一个破碎不堪的自己。
在盆山养病20多天,灵生却拖着病体走遍了童年的山山水水,带着遥远的记忆流连在每一寸的旧足迹间。
她生着病,发着烧,但她知道病入膏肓的不是肉体。所以她不顾及肉体的劳累,她非要满世界的去游荡,非去不可,拦也拦不住。
小时候,穿山河的下游,有一个水魔坊。母亲经常带她来磨面碾米。
老街的小伙伴们,经常有事没事地跑到磨坊里玩。
秋收的季节,磨坊的生意特别好,大家需要排队等候。有时候,一等就是一整夜。
孩子们最喜欢跟着大人来这里熬夜。大人们在磨坊里生火堆摆龙门阵,小孩们就在磨坊外的田野里追逐嬉戏。
磨坊里的磨倌那时候是个年轻小伙子,没父没母,吃百家饭长大。孩子们也都知道他是个孤儿。
年青的磨倌总在夜里坐河边吹笛子,吹一首永不更换的曲子。
这首歌曲,小学的音乐老师教了好几个月,每一个班都教同一首歌,小学生们都会唱,无论五音齐整不齐整,都会唱。
磨倌没有上过学,他居然会吹这首曲子。令孩童们集体崇拜他。
孩童们往往会借着磨倌的伴奏唱歌词,因为人人都会唱,且溜熟的缘故。
我思念,故乡的小河
哦……
还有河边
吱吱唱歌的水魔
……
哦,妈妈
如果有一支竹笛向你吹响
那就是我
那就是我
……
磨倌一定是思念母亲的。
磨倌的母亲是谁呢?
如今,磨坊已经荒废。屋顶上黑色的瓦片长满了青苔和瓦松。半边土墙塌了一方下来,露出一处破洞可够一个脑袋钻进去。
一扇厚重的木门却锁得紧紧的,硕大的铁索已是锈迹斑斑。
透过那个土墙的破洞,清清楚楚能看见里面左右两边的石磨和石碾子,静静地躺在那儿,地上还铺了一层和着尘土的白色面粉和米粒儿。
磨坊旧迹依旧在。
那时候,缠着小脚的夏婆婆每天都来拾尘土里米粒儿,拾回去就熬成香喷喷的豇豆稀饭。
夏婆婆一边吃稀饭,一边给孩童们讲故事,要么就唱山歌。喜欢一生三万天请大家收藏: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
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